《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答案 > 正文 2021-12-28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学科。结构的研究包括通过光谱、化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研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特征。性质研究包括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性的预测。520作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摘 要:课程思政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通过精选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很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有机化学专业知识融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机化学;教学创新

  课堂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的尝试。有机化学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资源循环等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因而在有机化学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就显得特别重要。将思政元素引入有机化学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道义上。要想在课堂上成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将思政元素很好地与自己所授的专业课进行紧密融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还要能够理解在专业知识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思政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进行融会贯通。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三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经典名著,同时要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二、思政元素引入的案例选择

  绪论部分是一门学科第一堂课,教材上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要讲好却不是那么容易。它既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又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两者同时具备的基础上如果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综合素质,才算是一节优质的绪论课。

  如在讲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时,提到Wohler在加热氰酸铵时得到了尿素,通过该反应,创造了从无机物人工制成有机物的实例,颠覆了当时的生命力论。虽然Wohler的导师Berzilius是当时生命力的代表人物,但是Wohler却尊重自己所做的实验事实,对他的导师Berzilius勇敢地提出了疑问,并由此开辟了有机合成的新纪元。据此,笔者想到了要让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态度,尊重实验事实而不盲从权威。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发现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理解的不一致时,要多问为什么,如果是自己理解的不对就改正过来,如果通过相关实例反复论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就要勇于质疑,因为书籍都是人编写的,编写的过程中难免有纰漏,所以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来,而不是沿着错误的方法做下去。同时在以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实验,如果发现自己的实验事实与现有的理论观点或者教师的观点不相符,要多做几组实验进行比对;如果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仍然与现有的观点或理论不相符,要学会分析原因,并持有一定的怀疑精神。

  当然怀疑精神并不是盲目怀疑,不是一看到你做的结果和别人不一样就怀疑别人的结果是错误的,而是要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选择尊重事实,而不是盲从权威。另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勇敢面对挫折,失败了要学会分析原因,成功了要认真总结成功的方法,积累经验。教师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堂,学生将受益匪浅。

  三、结语

  課程思政对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非常重要,有机化学属于化学化工类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作为一名高校有机化学专业课的教师,笔者在立足专业发展的同时,更从育人角度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德育人,充分体现有机化学课程特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大学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白夜昕.问题引领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52-154.

  [2]陈慧梅,周惠燕,徐蓓华 .《药物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8(13):181-182.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摘要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复杂的反应与深奥的理论使其成为理工科院校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当今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的时代特征与大的社会背景下,只重视专业讲授、轻思想教育的课堂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在教授专业内容的同时,把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教学中,将教学与育才有机地融合,能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有利于培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本文从化学史与化学热点问题分析两个角度,阐述了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举措,并对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课程思政 ; 有机化学 ;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师秉持“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理念,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门课的教学之中,构建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衔接协调、同频共振。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人才[1]。此外,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与情感表达,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2, 3]。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要点燃火焰”。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文科专业或者思政课程的专利,理工科课程同样也需要“课程思政”的引领。当今,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而有机化学是研究最为活跃的化学学科,也是理工科院校中受众面比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尤其对于化学化工、医药、能源、材料等专业而言,有机化学是关乎学生专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有机化学课程的属性,其基本功能仍然是传授学生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作为理工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如果能根据当代青年学子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将社会主导价值的“道”的教育贯穿始终,形成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让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驾齐驱,能极大提高课堂学习热情与效率。另一方面,近代化学学科的发展与重大成就主要源自西方,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提高青年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形成朝气蓬勃的班级整体氛围[4]。“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推动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高度与深度,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5-7]。以下是作者具体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两个方法与途径。

  1 有机化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方法思考

  1.1 全过程化学史引领

  理工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要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引入适当的德育因素,提升课堂的效率与品质,赋予普通的理工科课程更多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8, 9]。就有机化学而言,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自我超越的历史。前辈化学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的精神值得青年学子好好学习。因此,化学史为有机化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目前,大部分的有机化学课程教材是按照有机物的分类来进行章节划分。每一种有机物的定义与发展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可以挖掘。通过对学生的讲授,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作者教学团队所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如图1所示。即通过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介绍,融入人文思考,促进自我激励与学习。

  例如,理工科教材的第一章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有机化学教材的前言首先阐述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有机“organic”的原意可能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从“organic”单词有生命力的本义,到德国化学家维勒合成尿素的历程,再到“organic”重新定义。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人对科学真理与真相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期间的片面或谬误在所难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怕失败,不固步自封的科学态度。

  在有机化学最基础的烃的部分,不能不提到荷兰的伟大科学家范特霍夫。他是不对称碳原子概念的倡导者,也是化学史上第一位通过化学方法确定有机分子结构的人——甲烷的四面体概念。此外,由于他在溶液依数性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在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另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化学家是德国的凯库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苯环结构的提出者。这两位化学家的一个共同点是在求学过程中,涉猎科学领域比较广泛。范特霍夫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数学与物理。而凯库勒最初的专业是建筑,后来通过李比希的化学讲座爱上了化学。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摒弃“实用主义”,提高科学素养。在这些内容的讲述中,还可以适时提出“李约瑟之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却没有出现在中国?通过这样的课程思政教育,让青年学子正确认识到,我们国家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上还有差距。由此启发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与奋斗。

  课程思政的另一个目标还要培养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当今社会,外来思潮泛滥,青年学子容易迷失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中。而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的教育而言,是根本而持久的力量。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理工科专业人才,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是非常失败的事情,也难以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尽管在近代科学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但是我们毕竟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曾经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中华民族的文化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滋养着世界。例如东汉蔡伦的造纸术,以现在的眼光看,依然是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学过程,让人叹为观止。在讲解含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可以以屠呦呦与青蒿素为例,阐述含氧有机化合物的功能与意义。这个伟大的成就也有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16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灵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讲解有机化学中大分子物质时,可以介绍我国在结晶牛胰岛素与脱氧核糖核酸方面的杰出成果。这些化学史会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国家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重。

  1.2 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化工事业的核心是有机化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化工事故频发,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导致有机化工的声誉受到极大的影响。化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高校的化学课程尤其是有机化学课程,更要关注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际有机化工过程事故原因的分析,形成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并反哺课堂教育。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全过程认识,提高专业素养与专业使命感,形成正确的认识与发展理念,与党中央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同频共振。例如,在讲解芳香烃内容的时候,可用今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化工园区苯化学储罐发生爆炸的3.21事故为例,分析事故成因,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控制节点及相关危险源,再对现有解决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具体策略如图3所示。通过如此的课程思政,能够让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小视野走向大格局,敬畏化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追求严谨的科学精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内涵。而对这些化工热点问题的分析,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0]。

  2 有机化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考核体系与效果分析

  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考核基本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来综合评定,其中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与考勤为依据。在“课堂思政”的引领下,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体系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丰富与提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在平时成绩中,可以引入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内容。可用专题讲座、小论文的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有机化学紧密相连的科学与社会问题,树立远大抱负与理想。这种情感的建立必然带动学生课堂专注度的提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充实,课后珍惜光阴,课堂教学与考核形成良性互动。图4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有机化学课程有无开展课程思政后的期末考核结果对比。两个班级教材与授课进度保持一致,所采用的试卷内容与评分体系也完全相同,都是平时考核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从图4可以看到,开展课程思政后的班级,高分阶段的人数比例略低。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例如班级的生源质量等。但是考核结果良好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不及格人数大大降低。从22%降为0%。虽然此结果也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在后续实践中继续关注。但是,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很明显的。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相较其他班级,在开展课程思政的班级,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与项目的人数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课程思政带来的积极影响。

  3 结语

  以上内容是作者对有机化学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些探索。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显著。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学生整体的学习动力与激情的提升,带动了课堂教学效果与氛围的显著提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课程思政与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有担当、有朝气、有家国情怀的新世纪化学化工人才。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有机化学》课程概况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是药学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是连接化学和生命科学的桥梁,是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先修课。我校在1936年建校伊始即开设有机化学课程,至今已延续八十余年。现阶段,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涵盖了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科院、基临院、工学院等各专业七十余个班级,每学年授课面向数千名学生。

  《有机化学》多年来均被学生评价为学习难度最大的基础课程之一,而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诸位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广泛受到学生的肯定。多位教师在面向全校的“吾爱吾师”学生投票活动中屡获奖项,教学团队也曾在该活动中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研室”。近年来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之外,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也开始尝试诸如混合式教学、MOOC/SPOC教学、翻转课堂、在线课后练习与测试等新型教学手段,并在学校率先进行“月考制”过程性考核探索,以期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为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一直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二、《有机化学》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项目的育德目标多次讨论,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凝练,结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形成了若干思政教学案例,同时提出:1)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都属于思政教学内容;2)课程思政教学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3)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

  三、《有机化学》课程思政 重点教学案例实施

  1、有机人名反应黄鸣龙还原

  有机人名反应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为祖国有机化学及甾体药物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为科研奉献一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化学乃至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逐步走在国际前沿的发展历程,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明确每位学生未来将承接起祖国科技创新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萜类药物青蒿素的发现

  屠呦呦研究团队锲而不舍,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乙醚的低沸点性质,采用低温萃取技术,最终成功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到抗疟剂有效成分——萜类结构的青蒿素,并与同事以身试药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青蒿素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建立文化自信。青蒿素发现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到勤于钻研,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爱国、敬业、奉献的价值观同时认识到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品格。同时坚持不懈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3、肽键的特点及其构建方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的开始,在生物科学与化学史上有着突破性的意义。尤其这项工作完成于五十年末至六十年代初,国内科学研究条件极其有限的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

  四、《有机化学》课程特色教学方法

  1、基于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 MOOC/SPOC教学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通过混合式教学,课堂上可有更多时间讲授重点难点,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自主开发了满足有机化学需求的在线课后练习与阶段性测试系统。学生可在桌面或移动端浏览器输入分子结构并提交至后端,服务器可识别学生输入的有机分子结构并自动评分,并进行成绩统计分析。

  3、使用OneNote 实现电子化手写板书,解决学生记课堂笔记的难题。通过手写笔迹,灵活展示,与课件同步的电子化板书课后可分享给学生复习,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专心听讲,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程总结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发展了若干特色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凝练出与相关章节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现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https://www.benqdjg.com/zhongkaoziyuan/86880/


推荐访问:大学有机化学题库及答案 有机化学官能团总结

上一篇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二马》解读三篇

中考答案推荐文章

中考答案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