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范文三篇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信息 > 正文 2023-11-23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

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

思南民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培学员)张翊乾

内容提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颈瓶,关键是归纳和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答题的理念和模式。而看标题,看首段、尾段、首句、尾句、议论句、抒情句,看过渡句、总结句,这对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归纳文章中心和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命题指向要求答题起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接着根据题目设置,答题要求答题,要找准对应点,答题区间度,提取和筛选信息答题;要归纳和整理答题的理念,基本模式,是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 阅读 模式 方法 提高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成绩

正文: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因其命题指向多变而难以把握,加之考查的是学生对现代文整体阅读能力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失分较严重,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行,轻松获取高考现代文阅读高分的方法--三看二要,从而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颈瓶。

一、三看操作要领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由标题、字、词、句、段的有机组合,而高考现代文主观性阅读试题的考查,基本上沿袭着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语言特色的鉴赏,中心思想的归纳等模式设题,且设题规范、稳定,可操作性较强。因而在对学生进行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解读时,可让学生学会四看,即看标题、看文章首段和尾段、看每段文字的首句和尾句,议论句、抒情句,看过度句和总结句,通过四看,了解和掌握整篇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为答题做准备。因为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所在,或主要内容的关键所在。首段和尾段点明全文中心,概括全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句和尾句,议论句和抒情句是该段内容的浓缩和总结;过度句、总结句是一篇文章线索、结构、中心所在。做到了四看,实际上整篇文章的`线索、结构、中心,作者的情感等尽收眼底,一篇文章的阅读提纲或提要便形成了。为下一步解答阅读试题作好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二要内涵、步骤

有了前面的四看作为阅读的基础,接下来就是根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要求,解答高考试题。首先,要根据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快速浏览试题,了解命题指向和要求。一般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有四个大题,分别由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鉴赏;内容主旨、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等构成。弄清了试题要求,要根据试题指向,在分别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答题的具体语境、区间度,提取和筛选信息答题。

下面,以全国高考试题第二卷《阳光的香味》第15题为例,进行分析。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成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个考题考查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子含义的理解,二是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本文的标题是“阳光的香味”,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充满阳光的小镇”(注意加着重点的关键句),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通过春日阳光,牵牛花盛开,乌雀追逐,笋子破土而出等景物描写,渲染出“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着重号为作者所加)。第三段主要写农夫翻晒稻谷的过程。命题者在这里设题。文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写我和农夫在翻晒稻谷中的对话,由稻子的香味,引出阳光的香味,点题。在对话中,突出农夫“开颜得笑”的神态,通过前后语境的分析、筛选,提取相关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在翻晒稻谷中由稻子的香味到阳光的香味,从而露出“开颜的笑”突出了丰收的喜悦,劳动成果的美好。再结合句子中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通过阳光的描写渲染了这种喜悦和美好。至此,第一问的答案已基本形成。而第二问是对农夫的形态进行描写,“强悍的铜色”,“强悍”突出农民身体的健壮,“铜色”更加表现出农夫的阳刚之美。以上是从内容上对第二问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在文章开头则是点明中心、主旨,起渲染和烘托作用;在段中、句中则是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和张本;在文章结尾处则是总结、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因这句话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可以从铺垫,承上启下,呼应全文等角度答题。这样,我们将以上的分析,梳理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具体的答案为:①表现出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②为文章下文描写晒稻子一节的作铺垫。

通过以上对高考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高考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解答,一定要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归纳出文章线索结构,中心和主旨,而三看分析、阅读法、不失为快速理请文章层次,归纳整理文章结构、中心,拟出阅读提纲或提要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强化这一阅读理念、和方法,在形成能力的基础上,再根据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主观性试题的考查特点,辅之以规范化的专项训练,归纳出一定的答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现代文主观题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举一反三,将其能力迁移到客观题和文言文的阅读上,这对全面提升现代文阅读质量,提高学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得分率,将会产生积极的有效的推动作用。

(该文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二届年会论文评选获全国二等奖

张翊乾

【篇二】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辩名析理,把握文体特征。所谓“辩名”就是要明确我们阅读时的阅读材料(阅读客体)的文体。“析理”呢,就是要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点,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条理地开展阅读。例如,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叙事作品,那么首先就要明白叙事作品的特点,要看清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一般来说,它的重点就应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而对人物刻画的重点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所以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手段来完成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描写,看一看这些描写都分别是从那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人物的那一个方面。如议论文章,它的重点就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能明白是通过那些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论证的。论证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等等。散文的重点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上,通过品评文章语言来披文入情。“心中有纲,作题不慌”,作为一个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白这此些方法和特点,才能从容地立于阅读材料之外而客观有条理地进行阅读,而不致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法而胡乱作答。

二.锁定目标,落实阅读过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读所给材料的过程,而作为练习和考试中的阅读来说,更是带有明显的阅读目的――完成后面所给的阅读问题。所以,就这个阅读的过程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要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的材料,先从感性认识上来看一看文章是属于什么文体,内容上都说了些什么,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二是落实阅读的目标。在我们已经对所给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文章后面所给出的问题,看一下出题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出题的。它所考查的重点是文章的哪一点。在这个步骤中,往往要和第一步中的文章特点结合起来运用。第三步,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阅读材料中落实答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来出题的。在我们读完了问题之后,可以来对照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原来的文章中,看一看,它们的答案也相应地应该出现在文章中有哪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按照材料“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解答。

三提纲契领,注意重点句段。在阅读所给材料中,有些语句或是语段甚至是个别字词,在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是升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快捷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语句和语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如一段文章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再如首括句、反问句、省略句、以及过渡句等。甚至一些提示语和附加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总之、总而言之等等,在阅读中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1991年的高考试题,所给的材料,后面给的问题有一道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当年的很多考生都没有能回答出来,其实如果细心的话,非常容易,因为在文章的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中旅行”,而在材料后面有一个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从中可以看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果注意到了这个注释的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深思精写,准确表述语言。在高考中,我们每年遇到的阅读材料有两类,一是第一卷中的小阅读题,一是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题。在这两类题中,第一卷的小阅读往往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它需要的是细心。而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除了细心之外,还要求深刻。它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学生自己来作答的。而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都是很害怕这一部分的阅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作完试题后心里还是没有底,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自己所答问题没有把握。其实在这里面,一个关健地方是没有能够真正把握题意,所答问题没有能够准确表达题意。所以我们要能够做到准确表述自己的语言,使所说的话能够语言精练,表意准确。而要能够做到语言精练,表意准确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深思――-要想得广、想得深,正确理解文章、题意,而避免曲解和遗漏。这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琢磨不透,瞻前顾后”,一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住了这两句话,我们就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意,题意。而不至于啰里啰唆,不能要领。在具体作答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标准来说――信、达、雅。信,就是要能够用词精确,忠实于原文而不曲解的文意题意。达呢,就是要求所表述的句子能够符合文章的文意,准确表达文意题意,雅,就是自己所写的句子本身还不能有毛病,还不能超过字数的限制。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延伸联读

语文学习在实施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科书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为拓展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⒈由篇及书延伸。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刘老老游赏大观园》选自《红楼梦》,教师印发作者创作这一巨著的背景材料,讲述刘老老五进贾府的故事,抄读《枉凝眉》、《终身误》、《葬花诗》、《好了歌》、《护官符》等许多精短诗文和对联,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关系网以及“金陵十二钗”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很快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课后纷纷借阅《红楼梦》。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选自《三国演义》,就学唱《西江月》,推荐《温酒斩华雄》、《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油然而生。这种寄寓于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会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

⒉追源探微延伸。根据知识的源流关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习余光中的现代抒情诗《乡愁》,以这首诗为基点,向上从《诗经》中领会这首诗赋、比手法的运用,从唐诗宋词名篇里寻觅表现“乡愁”的不同物象;向下联系当今学生熟悉的表达“乡愁”的流行歌曲内容及形式,眼前豁然呈现出中国诗歌发展变化的过程,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运筹帷幄”一词,探究它的出处,引出刘邦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讲述张良、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阅读《史记》以及有关史评的兴趣。这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得到文化熏陶。

⒊多维求异延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文章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一篇课文内容往往只能表现一个方面或一种观点,我们寻求一些反向立意的材料引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如果仅止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像司马迁那样对蔺相如大加赞赏,那么学生也仅止于此。如果推荐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记》,再列举项羽、曹操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不同史评进行阅读,可从中培养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又如学《效颦》,可延伸阅读《东施效颦又何妨》。

⒋由点及面延伸。从课文中的细微之处或一词或一句或一个段落中,引出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增加新鲜活水,拓宽思维空间。如学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由其中“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一句,带出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诗与文相互映衬,相互解读。如学宗璞的《西湖的绿》,由末段“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浆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的幽静”一句,带出阅读南梁王籍的《入若耶溪》,感受课文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同工异曲之妙。

⒌由文及人延伸。即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延伸阅读有关作家的传记性或评述性材料,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了解该作家在历史上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若引导学生阅读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就能使学生从他作为诗人、学者阶段的“说和做”与他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对比中,真正理解闻一多先生的高风亮节——“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便会饶有趣味地去阅读他的有关诗集《红烛》、《死水》等。讲杜甫的《登高》一诗,若引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名篇佳句,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杜甫的诗作和人品。

【篇三】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

高考总复习(二)现代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即:(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即:(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构;(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鉴赏评价。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必须全面地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与阅读它们的规律。试将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归纳整理一下。

分析:

1.记叙文。

类别

说明

主要

特点

1.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说明、议论)。

2.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要内容。

3.通过描叙人物、事件或写景状物来表现中心思想

从内

容、方

式上

分类

1.简单记叙文。特点:线索较单一,事件较简单,内容分支不多,叙述方法不大复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等。

2.复杂记叙文。特点:事件复杂,线索曲折,内容头绪多,如《雨中登泰山》、《威尼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从写

作对

象的

不同

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②描述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为刻画人物服务。③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如《记念刘和珍君》、《火刑》等。

2.叙事的记叙文。特点:①以叙述事件为主。②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着重写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如《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写景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绘景物为主。②通过写景,寄托情怀,表现主题。③景语皆情语,情景相交。如《荷塘月色》、《长江三峡》等。

4.状物的记叙文。特点:①以描写物为主。②通过写物抒发情怀,寄托志向。③写实性强。如《威尼斯》、《内蒙访古》等。

(续表)

类别

说明

时间

表示记述的`事件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小标题,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表示所叙事件是在什么地点发生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随事件的发展,交代有关地点。如北京药营部、平陆县、张家沟等。

人物

表示所记述的事件有关的是什么人。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

“民工”、“平陆县委第一书记”、“船工”、“空军首长”等。

事件

指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①起因:民工中毒,急需特效药。②经过:上上下下、各方均为找药、运药奔忙。③结果:药到病除,民工得救。

三看二要,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瓶颈范文三篇

https://www.benqdjg.com/gaokaoziyuan/219238/


推荐访问:

上一篇2022年冲刺高考讲话稿800字【汇编四篇】

下一篇2022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讲话稿800字(通用3篇)

高考信息推荐文章

高考信息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